查看原文
其他

辅导员如何通过对话改变学生?

生涯豆 北森生涯 2022-05-09

本文整理自实战精品课第11期

南昌大学沈松老师“冰山下的对话”——让改变发生的萨提亚教练模式

作为一名“老”辅导员,当面对“95”、“00”后的大学生,我常常会用碎碎念、灌输、建议等方式来工作。这样的工作方式也常面临着一些困境,比如:一件事反复强调,但学生还是讲不听、教不会;不管是铁血管理还是软硬兼施,有时候工作的成效就是不明显。

 

人与人之间的对话,为什么那么难呢?要让彼此发生改变,为什么那么难呢?我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?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说过:“行为只是冰山一角,冰山之下看不见的内容才是对话的关键,也是发生改变的关键。

美国教育专家、网球教练添高威认为的教练技术,不是那位总在一旁不断的下指令、不断地纠正的教练,而是采用启发、诱导式的方法,让学员自己发现,自己矫正的教练。他把教练技术定义为:以协助他人学习,而非指导的方式,将他人的潜力释放出来达成最佳绩效。

 

学生工作的实践中,我发现除了要戴好教练的帽子,还有两顶重要的帽子,那就是辅导员和老师的帽子。我们要视情况和时机,戴好不同帽子来开展工作。

辅导员的帽子,偏重于管理者的角色,在帽子之下,有学生的奖、助、贷、补、入党、违纪处分等等。戴好了辅导员的帽子,可以让工作更有效能和为学生赋能。相反的,如果过于依赖这顶帽子,也会带出一个唯唯诺诺、基于“恐惧”而运转的班集体。

 

老师这顶帽子,偏重于教育者的角色,喜欢提供答案和建议,给学生灌输大量我们认为有用的道理。长此以往,学生们就会变得等、靠、要,觉得,反正都会有答案和方法。反之,如果我们不戴好这顶帽子,很容易让一些学生失去方向,得不到该有的指导。

 

教练的帽子,在于协助学生发现盲点,激发潜力。帽子戴好了,可以更好的激励人心,培育英才或者发挥班团委建设的更多创意,但是如果过于沉溺于教练技术,很可能导致班集体的效能有待于提升。

 

三顶帽子,该怎样适时佩戴呢?在重要紧急的情况下,我们要牢牢戴好辅导员的帽子,迅速的拿出建议指导班级、个人解决实际问题。如果是重要不紧急的问题,则可以视情况,选择戴好老师或教练的帽子,去教育或是协助对方发现盲点,激发潜力。

 

教练技术相对于指导来说,主要是透过发问,引导学生看清楚盲区,进而对自己的行为、观点、期待、渴望有了进一步的觉察,展开一系列的反思与行动。这样,改变就会慢慢开启。

萨提亚教练技术,在学生工作的开展中有两大优势:一,萨提亚的人本信念;二,萨提亚的冰山理论。

萨提亚认为,咨询技巧并不是唯一的重点,咨询师本身对人的正向信念,也是改变与助人的关键之一。她秉持的人本信念主要如下:

 

1、改变永远是有可能的,即使外在的改变有限,内在的改变仍是可能的 ;

2、问题本身不是问题,我们如何看待问题才是问题 ;

3、先改变自己,再改变别人 。

 

萨提亚还认为,每个人都是一座冰山,人的行为与沟通姿态只是冰山露在水面上的一部分,冰山之下看不到的部分,深深的影响着水面上所作所为。在冰山下潜藏着“情绪”、“观点”、“期待”、“渴望”等四个要素,这些要素的内容,左右了冰山上层的作为以及言语。

 

情绪,是对人事物的喜怒哀乐等等。观点,是个人的看法、理解及诠释。期待,是心中预期、希望自己或者是别人,应该采取某种行动或者有某种成就。渴望,是人的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渴望。

 

冰山转化的案例:

按照冰山理论解读案例,晓东同学的行为是消极懈怠;情绪是生气、失望;观点是团委并不认可我的表现,所以再怎么努力干也是没有前途;期待是成为学生会的副主席;渴望是被尊重。

 

如果,这个时候能有一位萨提亚教练引导晓东认识到:晓楠同学的社会工作专业背景比较适合新社团的工作,这些并不代表团委否认我的能力,或者我将来就没有升迁的机会,那么,他也就不会消极怠工了。

 

冰山之下,只要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,其他四个要素都会改变,当晓东的观点改变之后,不只是他的行为会跟着改变,他的情绪也可能会由生气、失望改变成为只是遗憾,很可惜这次机会更加看重专业背景,如果是我专业领域的部门,我就必胜无疑了。

 

从这个案例来看,我们要改变自己或者他人,如果仅仅是一味的在行为劝导、矫正或者责备等表面上的行为,很快又会故态复发。但是,我们如果能够从冰山下的各个要素着手,才相对较有可能的让自己或者他人进入标本兼治的改变行为模式。

萨提亚教练技术4步骤:

 

1、制定改变的目标

萨提亚教练模式对于制定改变的对话目标,有三个对话方法:

 

1  你希望从今天的谈话中收获什么呢?

2  你说了很多你不想要的,那么,你今天想谈的是什么呢?

3  在这么多的问题里,今天,你最想解决那一个?


2、排除行为、情绪、观点的干扰

前段时间,人民日报官微有一则推文:内容是一名交警怒摔了一位因为不满意贴罚单,而与之发生冲突的中年妇女。这样的冲突就是典型彼此情绪失控的结果。

 

在改变的对话中,同理的策略这样是使用的:在这样的情境下,你感觉到……,因为你认为……,你希望……

 

结合上章案例,可以使用为:“晓东,老师知道,你感觉到很委屈,因为你认为,这次提拔学生会副主席应该是要考虑到你的,你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团委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,是不是?”这样开启对话,来访者的情绪就被同理和接住了,接下去,情绪舒缓之后,我们就会有空间和学生谈一些具体的问题了。

我曾经认为有情绪是不好的。在接触萨提亚教练模式之后,我慢慢的明白,所有的情绪,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,悲伤、愤怒、生气等情绪,都是很正常的。我们要的不是忽视情绪,而是如何转化情绪。

 

现在,我使用和谐一致性的姿态来对话。例如,学生提交了一份糟糕的作业之后,我会说:“某某,老师真的很生气,我认为这个作业,你用心的话是完全可以写好的,我希望你把作业拿回去,好好再写一遍给我。”这样对事不对人,自己的情绪也合理表达,学生也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了。

 

排除行为的盲区和问题的对话有五小步:

1  你的目标是什么?达成目标的困难是什么?

2  对于解决难题,你采取了哪些行动?

3  行动的效果怎么样呢?哪些有效?哪些无效?原因是什么?

4  通过我们刚才的对话,你有什么新的发现?

5  落实反思的结果,引导来访者带入到新的行动中去。

 

观点的盲区是没有分析过,就立即下结论,就像我们看到4乘8就会等于32一样。面对一些自我观点的盲区,改变的对话是这样的:

1  你是怎么想的呀?你这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?

2  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持这样的结论吗?还有什么观点可以反对这样的结论?

3  你的想法有没有什么改变吗?有了这些新的想法,你有什么样的感觉?接下来,你将会怎样做?

 

3、激发潜力,开创新的可能

这些年,春节回老家,我常常会看到很多连牌照都还没上的“土豪车”,我调侃说是这赶着向家乡人民“秀肌肉”来了,真的需要这样表达吗?在学习萨提亚之后,我开始平和的看待这些现象,我把这个现象解读为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渴望,渴望着被重视、被尊重,具体表现出来的期待也不一样。只不过有些期待是合理的,有些期待是不合理的。

那么,萨提亚教练会如何向改变不合理的期待发问呢?

 

1  你的这些期待,是要满足你的什么渴望呢?

2  你的期待是否具体?这个期待实现的概率是多少?是不是你力所能及的?这个期待对你和他人的影响是什么?

3 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满足你心底的渴望吗?

在渴望激发这个层面,我们如果能够适度的增强来询者的渴望的动机,由内而外的激励一个人,将会开启一个人的改变之旅。

 

具体的教练策略和问句如下:

 

1  当你达成目标的时候,那个画面是怎样的?

2  达成目标后,你典型的一天是怎样的?

3  在那样的一个美好的画面里,你的感觉是怎样的?

4  你重视的是什么,如何体现?

5  你重视的人将会如何评价你?你如何看待那美好画面里面的自己?

 

4、行动,在行动中落实改变

萨提亚对话要落到来访者具体的行为改变,才算大功告成。

 

1  你准备什么时候开始行动?我怎么知道你的行动已经完成了呢?

2  你现在的感觉如何?上次谈话的目标达成的如何?

 

萨提亚教练步骤就像音乐的音符一样,不一定都从1开始,每个音符都可以成为改变的引子,重点是要具体分析,有针对的开展我们的改变工作。

最后举个“栗子”:

 

某日,当我们上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时候,忽然看到一个学生眼睛一耷拉、趴在桌上睡着了。这个时候,冰山之上,我们立刻会选择某一种方式应对:


第一种是“指责”。我们可能会指着睡觉的同学,语带指责:怎么在课堂上睡着了?醒一醒!

第二种是“讨好”。我们或许会语气温和,那位同学,不要再睡咯,在坚持一会儿就下课了。

第三种是“超理智”。我们也许会对着学生大谈道理,同学,一寸光阴一寸金,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……。

第四种则是“打岔”。也许我们会完全忽视学生睡觉现实,当作没看到,继续讲自己的课。


萨提亚认为,最好的行为应对姿态是:“一致性”应对。就像一个完整的“人”字,既考虑照顾自己的情绪,也会考虑关照到他人和问题发生的情境。那么,面对着学生在上课睡觉的问题,该怎样让改变发生呢?该怎样开启改变的对话呢?简要的过程如下:

 

首先,觉察并处理好自己的情绪,对自己说:我感觉到自己有些生气、沮丧和难过,我我真的期待着每位学生都能够认真听课。


其次,我们走到这位学生的旁边,用一致的姿态开启对话:同学,你怎么了?这个时候,学生抬起恹恹的脸,说:老师对不起,我生病了,很不舒服………


如果我们知道学生睡着是因为生病了,那么,还会生气、难过吗?相信都不会这样想了。这个时候,在冰山之下,我们固定的“观点”改变了,随之而来,冰山之下,我们的“感受”和“期待”也都跟着一一开始改变了。


最后,我们再逐一核对学生的行为、感受、观点、期待,用内外和谐一致的姿态,连结学生内心最深的渴望,点燃学生内在最深的生命力,让改变开始发生。


沈松

 

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

全球生涯教练BCC

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

南昌大学生命学院学工办副主任

往期文章

围观

如何帮学生写出优秀简历?

更多

热文

三分钟学会生涯规划

BCC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